点击复制微信加我,免费和收费的统计年鉴都有

中国社会统计年鉴2007

2,801次阅读
没有评论

中国社会统计年鉴2007》是一部全面反映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文献。作为统计年鉴下载网站“年鉴宝”的核心资源之一,该年鉴为研究中国社会、经济、文化等领域提供了详实的数据支持。本文将从多个角度解读《中国社会统计年鉴2007》中的关键内容,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社会的发展脉络。

一、年鉴概述与数据价值

中国社会统计年鉴2007》由国家统计局编制,涵盖了人口、就业、教育、卫生、文化、社会保障等多个领域的数据。这些数据不仅为政府部门制定政策提供了依据,也为学术研究、企业决策和社会公众了解国情提供了重要参考。年鉴中的数据经过严格审核,具有高度的权威性和可靠性。

在“年鉴宝”网站,用户可以轻松下载《中国社会统计年鉴2007》的电子版,方便快捷地获取所需信息。无论是研究人员、企业管理者还是普通公众,都可以通过这部年鉴深入了解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。

二、人口与就业:社会发展的基础

根据《中国社会统计年鉴2007》的数据,2006年中国总人口为13.14亿,其中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43.9%,农村人口占56.1%。这一数据反映了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速,同时也揭示了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现状。

在就业方面,年鉴显示2006年全国就业人数为7.64亿,其中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占42.6%,第二产业占25.2%,第三产业占32.2%。第三产业就业比例的提升,表明中国经济结构正在向服务型经济转型。然而,就业压力依然存在,尤其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亟待解决。

三、教育与文化:社会进步的引擎

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。《中国社会统计年鉴2007》显示,2006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达到1738.8万,比2005年增长了11.3%。高等教育的普及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。

在文化领域,年鉴数据显示2006年全国公共图书馆藏书量达到5.2亿册,博物馆数量达到2300多家。这些数据反映了中国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,同时也体现了公众对文化需求的增长。

四、卫生与社保:民生保障的关键

卫生和社会保障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。《中国社会统计年鉴2007》显示,2006年全国卫生机构总数达到29.8万个,卫生技术人员达到462.4万人。尽管医疗卫生资源有所增加,但城乡之间、地区之间的差距依然明显。

在社会保障方面,年鉴数据显示2006年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达到1.87亿,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达到1.57亿。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完善,为居民提供了基本的生活保障,但仍需进一步扩大覆盖面和提升保障水平。

五、行业数据:经济发展的缩影

中国社会统计年鉴2007》还提供了各行业的详细数据。例如,2006年农业增加值为2.47万亿元,工业增加值为9.04万亿元,服务业增加值为8.35万亿元。这些数据反映了中国经济的多元化发展,同时也揭示了各行业之间的不平衡。

在工业领域,年鉴数据显示2006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达到1.95万亿元,同比增长31%。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国内外市场需求的扩大和技术进步的推动。然而,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依然严峻,亟需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加以解决。

六、结语

中国社会统计年鉴2007》是一部全面、权威的社会经济发展数据汇编,为研究中国社会提供了宝贵的资源。通过“年鉴宝”网站,用户可以方便地获取这部年鉴的电子版,深入了解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。无论是人口与就业、教育与文化,还是卫生与社保、行业数据,年鉴中的数据都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。希望本文的解读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利用《中国社会统计年鉴2007》,为社会发展和个人决策提供支持。

中国社会统计年鉴2007

点击复制微信加我,免费和收费的统计年鉴都有

评论(没有评论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