点击复制微信加我,免费和收费的统计年鉴都有

中国统计年鉴1966

4,620次阅读
没有评论

中国统计年鉴1966》是一份珍贵的历史文献,记录了我国在1966年的经济、社会、行业等多方面的数据。作为年鉴宝网站的重要资源,这份年鉴为研究中国历史发展提供了详实的依据。以下将从经济、社会、行业三个方面,深入分析1966年的中国概况。

经济数据:计划经济下的发展轨迹

1966年,中国正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,经济发展主要以重工业为主导。根据《中国统计年鉴1966》的数据显示,当年全国工业总产值达到了一定规模,钢铁、煤炭、石油等重工业产品的产量显著增长。农业方面,粮食产量虽然有所波动,但整体保持了稳定增长的态势。

此外,1966年的对外贸易数据也值得关注。由于国际环境的影响,中国的对外贸易主要集中在社会主义阵营国家,出口产品以初级产品和轻工业品为主。这些数据反映了当时中国经济结构的特征,也为研究计划经济时期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。

社会数据:人口与教育的基本情况

1966年,中国的人口总数约为7.4亿,人口增长率保持在较高水平。根据《中国统计年鉴1966》的记载,城市化进程相对缓慢,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绝大多数。这一时期的城乡差距较为明显,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。

教育方面,1966年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。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,全国范围内的教育体系受到了较大影响。尽管如此,年鉴中仍然记录了当时的教育统计数据,包括学校数量、学生人数以及教师队伍的基本情况。这些数据为研究中国教育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。

行业数据:工业与农业的对比分析

1966年,中国的工业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了重要地位。根据《中国统计年鉴1966》的数据,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持续上升,尤其是重工业的发展速度较快。钢铁、机械制造、化工等行业成为工业增长的主要驱动力。

相比之下,农业的发展相对平稳。粮食作物如水稻、小麦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在年鉴中均有详细记录。此外,畜牧业和渔业的数据也反映了当时农业结构的多样性。这些行业数据不仅展示了1966年中国经济的整体面貌,也为研究当时的产业政策提供了依据。

年鉴宝:统计年鉴下载的首选平台

作为专注于统计年鉴资源的网站,年鉴宝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年鉴下载服务。《中国统计年鉴1966》作为其中的重要资源,不仅为研究者提供了详实的数据支持,也为普通读者了解中国历史提供了便利。通过年鉴宝,用户可以轻松获取包括经济、社会、行业等多方面的统计数据,满足不同领域的研究需求。

总之,《中国统计年鉴1966》作为一份重要的历史文献,记录了当时中国的经济、社会、行业等多方面的数据。通过年鉴宝,这些珍贵的数据得以被更多人利用,为研究中国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。

中国统计年鉴1966

点击复制微信加我,免费和收费的统计年鉴都有

评论(没有评论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