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2006》是一部全面记录中国2005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文献,涵盖了经济、社会、文化、科技等多个领域的数据和成就。作为一部权威的统计年鉴,它为研究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。以下将从多个角度对2006年年鉴中的关键内容进行梳理和分析。
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
2005年,中国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,国内生产总值(GDP)达到18.23万亿元,同比增长9.9%。这一数据在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2006》中得到了详细记录。其中,第一产业增加值2.27万亿元,增长5.2%;第二产业增加值8.62万亿元,增长11.4%;第三产业增加值7.34万亿元,增长9.6%。这些数据表明,中国经济结构正在逐步优化,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著提升。
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,东部地区依然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,但中西部地区的发展速度也在加快。例如,广东省的GDP总量继续位居全国第一,而四川省和河南省等中西部省份的经济增速也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。这些数据在年鉴中得到了详细分类和统计,为研究区域经济差异提供了重要依据。
社会事业全面进步
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2006》不仅关注经济发展,还详细记录了中国社会事业的进步。2005年,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493元,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3255元,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依然存在,但农村居民收入增速有所提升。
在教育领域,全国义务教育普及率进一步提高,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1%,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。此外,医疗卫生事业也取得了显著进展,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数达到30万家,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逐步扩大。这些数据在年鉴中得到了系统整理,为研究中国社会事业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。
行业数据亮点纷呈
2005年,中国各行业的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特点。在工业领域,制造业依然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,尤其是汽车、电子和机械制造等行业表现突出。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2006》的统计,全国汽车产量达到570万辆,同比增长12.6%,中国成为全球第三大汽车生产国。
在农业领域,粮食产量达到4.84亿吨,同比增长3.1%,实现了连续两年的增产。这一成就得益于国家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和政策支持。此外,服务业也保持了较快增长,尤其是金融、物流和信息技术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。这些行业数据在年鉴中得到了详细分类和统计,为研究中国产业结构变化提供了重要依据。
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显著
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2006》还详细记录了中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。东部地区由于地理位置优越和经济基础雄厚,依然是全国经济发展的领头羊。例如,上海市的GDP总量达到9154亿元,人均GDP位居全国前列。而中西部地区虽然经济总量相对较小,但发展潜力巨大。例如,四川省的GDP总量达到7385亿元,增速超过全国平均水平。
此外,年鉴还记录了各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、财政收入和外贸进出口等数据。例如,广东省的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4280亿美元,占全国总量的30%以上。这些数据为研究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和发展潜力提供了重要参考。
年鉴宝:获取权威统计数据的首选平台
作为专注于统计年鉴下载的网站,年鉴宝为用户提供了便捷的途径获取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2006》等权威资料。无论是研究中国经济、社会还是行业发展,年鉴宝都能为用户提供全面、准确的数据支持。通过年鉴宝,用户可以轻松下载各类年鉴,深入了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貌。
总之,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2006》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权威文献,它全面记录了中国2005年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。通过年鉴宝,用户可以便捷地获取这些宝贵的数据资源,为自己的研究和决策提供有力支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