点击复制微信加我,免费和收费的统计年鉴都有

中国统计年鉴1983

3,937次阅读
没有评论

中国统计年鉴1983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出版的第34部统计年鉴,全面记录了1982年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各项数据。作为改革开放初期的权威统计资料,这部年鉴为我们了解当时中国的经济结构、社会发展和行业变迁提供了重要参考。本文将围绕《中国统计年鉴1983》的主要内容,深入分析1982年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数据。

一、国民经济总体概况

根据《中国统计年鉴1983》显示,1982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(GDP)达到5294.7亿元,比上年增长8.7%。其中,第一产业增加值1771.4亿元,第二产业增加值2255.3亿元,第三产业增加值1268.0亿元。这些数据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态势。

在产业结构方面,第一产业占比33.5%,第二产业占比42.6%,第三产业占比23.9%。与1978年相比,第二产业比重有所上升,显示出工业化进程的加快。同时,第三产业比重也有所提高,预示着服务业开始逐步发展。

二、主要行业发展情况

1. 工业发展

1982年,中国工业总产值达到5577亿元,比上年增长7.7%。其中,轻工业产值增长8.7%,重工业产值增长6.9%。《中国统计年鉴1983》详细记录了各工业部门的生产情况,包括钢铁、煤炭、石油、机械制造等行业的具体数据。

钢铁产量达到3716万吨,煤炭产量达到6.66亿吨,原油产量达到1.02亿吨。这些数据表明,中国的基础工业在改革开放初期已经具备相当规模,为后续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
2. 农业发展

农业方面,1982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3.54亿吨,比上年增长8.7%。棉花产量达到359.8万吨,油料产量达到1027.9万吨。《中国统计年鉴1983》显示,农村改革初见成效,农业生产效率显著提高。

同时,畜牧业也取得较快发展,猪、牛、羊肉总产量达到1350万吨,比上年增长7.8%。这些数据反映了农村经济活力的增强和农民收入的提高。

三、社会发展指标

1. 人口与就业

根据《中国统计年鉴1983》,1982年末中国总人口达到10.15亿人,比上年末增加1460万人。城镇人口比重为20.8%,农村人口比重为79.2%。这些数据反映了当时中国仍以农业人口为主的城乡结构。

就业方面,全国就业人员总数达到4.53亿人,其中城镇就业人员1.14亿人,农村就业人员3.39亿人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.2%,显示出就业形势总体稳定。

2. 教育与科技

教育事业发展迅速,198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人数达到115.4万人,比上年增长12.3%。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人数达到124.1万人,普通中学在校学生人数达到4478.7万人。

科技投入持续增加,全国科研机构达到4690个,科技人员总数达到626.5万人。这些数据表明,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开始重视教育和科技发展,为后续的经济腾飞储备人才。

四、地区经济发展差异

中国统计年鉴1983》还详细记录了各省市的经济数据,显示出明显的地区差异。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较快,如广东省GDP达到368.6亿元,江苏省GDP达到324.5亿元。而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,如青海省GDP仅为21.3亿元,宁夏回族自治区GDP为17.8亿元。

这种地区差异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,也为后续的区域发展战略提供了重要参考。

五、人民生活水平

1982年,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267元,比上年增长7.2%。其中,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494元,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212元。《中国统计年鉴1983》显示,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仍然较大,但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较快。

耐用消费品拥有量显著提高,每百户城镇居民拥有电视机57.6台,洗衣机29.7台,电冰箱2.8台。这些数据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居民生活质量的改善。

通过对《中国统计年鉴1983》的分析,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全貌。这部年鉴不仅记录了当时的经济数据,更为我们理解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提供了重要参考。对于研究中国经济史和社会变迁的学者来说,《中国统计年鉴1983》无疑是一部不可或缺的权威资料。

中国统计年鉴1983

点击复制微信加我,免费和收费的统计年鉴都有

评论(没有评论)